探索赵丽颖纯白高智风的奇妙世界

从雨果称这次是冲击世界冠军绝佳机会到王一博阿道夫把头发养得更好,从基础到进阶,我们带您了解吴宣仪的方方面面,发现其中的无限可能性。

开始阅读

观网调查:为什么在招聘平台找不到工作?寒门子弟更难,招聘网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怎么办

(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近日,“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参与讨论的求职者普遍反馈,在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后常常石沉大海,即便显示“已读”也鲜少收到回复,充值后大多权益作用有限;HR则吐槽,企业招人同样困难重重,挂岗后匹配不到合适的求职者,需花钱另买曝光率,招聘软件“两头吃”。

这种双向困境暴露出当前在线招聘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平台商业利益与用户求职需求之间的失衡。让我们不禁发出疑问:当招聘平台将盈利模式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那些缺乏社会资源的寒门学子,是否正在被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求职门槛”挡在职场大门之外?

求职者回复率不到5%

热搜的源头,是一位博主发布了一则吐槽视频,视频中直指在线招聘行业存在“潜规则”。

该博主表示,企业在主流招聘平台发布单个岗位一般需支付98-2000元不等的费用,这种盈利模式客观上降低了求职者的匹配效率。若求职者都能轻松找到工作,那么招聘软件就难以盈利。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企业已经完成招聘,很多岗位信息仍会长期挂在平台,主要是由于企业需要规避重复付费的成本。如果下架已招满的岗位,下次招聘时又需重新支付发布费用。这种机制导致平台上存在大量“僵尸岗位”,进一步加剧了求职者的匹配困难度。

对此,不少求职者深有感触。有用户留言:“真的遇到过,联系HR被告知,该岗位已不再招人,只是挂在平台而已。”更多用户反映“匹配的岗位太少”“一天到晚刷下来总是那几个”“求职太难了”“得多个软件同时刷才有点效果”……

来自上海的李林(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受伤”的求职者。其在酒店行业从事宣传工作,然而4月初突然接到部门撤销的通知。为尽快找到新工作,李林开始了在各大招聘平台的“海投”之旅,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李林向观察者网展示了令人心酸的求职记录:在前程无忧投递简历21家,至今仅一家显示“已读”;在猎聘投递14家,无一家回复;在BOSS直聘上主动沟通企业295家,仅收到14家回复并投递简历,占比不足5%。简历投递完成后,最终只有3家进行了后续交流。

李林(化名)在Boss直聘上的求职记录

“虽然一些平台推送很频繁,但链接到的大多是不匹配的公司和职位,”李林还抱怨平台的C端收费功能鸡肋,“当初花68元充的一个月会员,显示有多重权益,包括简历刷新、竞争力分析、优先提醒Boss、专属简历模板、职业性格测评等,但实际上最后用到的也就是简历优化,因为修改简历的时候必须充会员才能使用他们的模板。”

李林苦笑着说:“现在会员到期了,又会提醒我‘想快点找到工作?快升级VIP’。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充,快两个月了还没有找到新工作。”

寒门学子的“二次剥削”?

事实上,李林的遭遇并非个例,作为自身也有生存和财务压力的招聘平台,将人才信息匹配的本职,异化为“流量生意”,渐成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

在猎聘,求职者如果想让自己的平均求职周期缩短61%,那就必须付费定制简历,明码标价:工作1-5年为398元,5-10年为498元,以此类推,工作年限越长定制价格越高。至于付费后求职周期是否真的缩短了61%,无从验证。

在前程无忧,平台会提醒求职者,开通VIP可“尊享8大权益,找工作快人一步”。VIP开通价格从38-108元不等,其中,38元只可使用14天。如若开通月卡、双月卡,则能享受简历投递置顶、与企业优先沟通的服务。

在智联招聘,升级为VIP同样尊享8大权益,包括简历置顶、优先提醒、投递必回、简历刷新、专属客服等。官方称,开通会员后,简历曝光量可从11.4%上升到41.2%;HR回复率从31%上升到55%,求职速度加快45%。单月卡78元,每天仅需2.6元。

各大平台收费标准 官方APP截图

这样一来,意味着在上述平台,未付费求职者的优先级会被一再降低,经济弱势求职者或成为直接受害者。

《社会科学前沿》2022年发布的一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在高校毕业生中,有10%-15%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学生在社会中获得的资源往往有限,故而收入较低,在就业中不占优势。

除了社会资本会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外,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同样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的绊脚石。他们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去解决学费和生活等很现实的问题,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明显不如社会资本更优越的同学。

寒门学子本身就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上受限,在数字经济时代,这种差距或被进一步放大。当寒门学子无力承担简历推广等增值服务费用时,即便个人能力出众,也可能因为简历无法得到足够关注而错失机会。

同理,一些热门行业的企业为了让招聘信息获得更多曝光,每月在招聘软件上的推广费用高达数万元。而那些没有资金进行推广的中小企业,发布的职位需求则会淹没在海量信息中。

这种隐形的筛选机制,是否会使得招聘平台不自觉地成为了加剧社会不平等的“二次剥削”工具?

平台不能置身事外

不过,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招聘平台还是当前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平台运营方聚合岗位与求职者,优化产品机制、算法模型提升人岗匹配效率。能不能赚钱、持续吸引用户,取决于是否能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帮助企业更快招到人、帮助求职者更快找到工作。

马亮指出,从商业模式看,招聘平台并非“两头吃”生意,主要营收还是来自于企业端。

以BOSS直聘为例,其99%以上的营收来自于招聘端。企业在发布岗位、增加岗位曝光、寻猎优质候选人等场景下向招聘平台付费。常规职位招聘者回复求职者通常无需付费,仅在个别特殊类型(如普工、货运司机等)中,为避免中介滥发消息、骚扰用户,平台才会施加互动限制。

此外,针对求职者普遍反馈的“简历投递后无人回复、合适的岗位少”等问题,马亮认为,这一现象的核心根源是求职招聘市场结构性的供需错配,并非招聘平台的刻意干涉。

一方面,求职者集中涌向部分热门岗位,这些岗位的招聘需求有限或在缩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岗位吸引力不足,难以招到人。

例如,有HR提到,普通行政岗,双休、薪资一般,但在一周内收到超过200份简历;与此同时,也有HR反映,因岗位类型(如销售、主播等)、公司福利待遇(单休)等限制,岗位难以吸引到求职者。

“实际用下来发现,不是所有岗位、所有招聘软件都需要付费,我们也用免费的。企业招不到人不完全是平台的问题,大部分初创企业,特别是已经融到资的企业,一般对求职者的学历、经验等要求都很高。”一位HR向观察者网说道。

招聘平台并非问题的制造者,但也不能置身事外。马亮表示,社会热议的背后,其实是对招聘平台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撮合工具”的定位上。如何更主动地识别供需冷热点、优化信息分发策略、引导求职者和企业回归理性预期,提升连接效率与使用体验,是平台未来必须面对并持续完善的方向。

稀泥

洪荒小小道

资深黄子韬手拿卫生巾大谈月经谁破防了专家,拥有74年行业经验,著有多篇关于携程送你去看群星盛典的专业文章。致力于将复杂的工资情绪管理知识通俗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领域。